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推进法治云南建设的征程中,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履职担当、主动作为,涌现出一批弘扬法治精神、守护公平正义的先进典型。
近日,“云南人大”微信公众号【法治先锋】专栏,聚焦我们身边的法治践行者,展现新时代人大队伍的履职风采。
今天,一起走近普洱市澜沧县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何正华,看看他的故事。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澜沧江畔,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正华深耕立法联系工作十二载。他始终秉持扎实监督、规范审查的工作标准,以“接地气”的务实作风履职尽责,用行动当好边疆法治建设的“守门人”。
何正华(右三)深入村寨了解情况。
扎根基层听民意,让立法沾泥土带露珠
作为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员,何正华深知立法要“接地气”,他推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意见收集网,在全县设立33个立法联系单位、20个乡镇信息采集点,选聘56名信息员,打通民意征集“最后一公里”。
2025年7月,为了向群众征求关于《云南省法律援助条例(修订草案)》的意见建议,何正华深入谦六彝族乡、大山乡等山区村寨,在火塘边倾听各族干部群众心声,精准提炼4条建议原汁原味上报,凝聚立法共识。
为解决少数民族参与立法的难点问题,何正华发挥精通哈尼族语、拉祜族语的优势,在民族村寨中用群众熟悉的本民族语言收集立法意见,突破语言沟通壁垒,让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声得以顺畅传递。过去一年,他负责的联系点向省、市人大报送的15条建议中,有4条源自民族语言沟通收集的意见,为拓宽民族地区立法民意渠道提供有力支撑。
严把备案审查关,守牢法治统一底线
何正华认为,规范性文件是法治“神经末梢”,不容出错。他牵头完善专工委室初审、法律顾问复审、主任会议终审,查权限、查程序、查内容的“三审三查”机制,推动“一府一委两院”按年报送备案审查情况,确保“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针对“重制定轻清理”问题,何正华推动“规范性文件瘦身行动”,在前期“体检”基础上再起底、再核实、再清理。一年来,废止5件过时文件,修订2件文件,全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及时率、规范率均达100%。
精准监督解民忧,让法治阳光照边疆
2024年以来,根据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何正华重点参与了《信访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省内相关条例的执法检查。
在《信访工作条例》执法检查中,何正华发现少数民族群众“信访渠道不熟悉”“诉求表达不规范”问题突出,于是推动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广泛宣传信访法治化等活动,引导群众依法信访。有力助推全县21个综治中心建成运行,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服务。
针对山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何正华聚焦违法载人、超员及城区占道经营等问题,形成执法检查报告并提出4条审议意见,推动县政府及时解决县城区占道经营问题,优化道路交通环境。
为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何正华应用双语普法模式,精心收录婚姻家庭、林地土地纠纷、财产继承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常见纠纷案例,让普法内容更贴近群众需求。自2024年9月以来,他带领干部队伍与法律工作者组成普法团队,深入19个少数民族村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累计举办普法场次22场,覆盖群众1125人次,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
从立法联系点的意见本到备案审查的修改书,从执法检查的问题单到村寨火塘边的普法声,何正华用一件件实事践行着边疆法治“守门人”的初心。他常说:“边疆法治建设,不在惊天动地,而在把每项职能履行到位,让群众在每个案件、每份文件中感受公平正义。”